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〔寶島采風〕回首麒麟客家心 異域孤軍滇緬情
2024-08-11
平鎮區人口結構以客家人居多,每年舉辦的客家義民祭仍保有「挑擔奉飯」傳統習俗。日軍接收台灣時,曾與義軍在此發生激戰,因此平鎮有全台唯一國家級的「保台紀念公園」,更是《異域》滇緬邊區軍眷的落腳處,洋溢滇緬風情。
平鎮的行政區域輪廓宛如一隻「回首麒麟」,區公所於2015年委請雕刻家廖飛熊雕塑一尊「回首麒麟」,安置在平鎮與中壢交界的新勢公園入口。這尊銅雕腳踩琴棋書畫,相傳麟趾不踏地,以免傷害小生物,是傳說中的仁慈神獸。
陂塘生態 鴉片菸潭傳說
陂塘是桃園台地特殊的地理景觀,先民為了灌溉,早年闢建許多陂塘,平鎮至今仍保留「八角塘」、「鑊篤陂塘」、「鴉片菸潭」等陂塘,是重要的溼地景觀,其中的「八角塘」因河道曲折成八個大彎而得名,也是桃園現存陂塘中形狀最特殊的。
位於石門大圳步道旁的「鑊篤陂塘」生態公園,源自於客家話發音「Wo dǔ」,意思是鍋底,由於陂塘的外觀像一個大鍋子或大碗公而得名,近年來轉型為防災及景觀公園,園區有櫻花步道、桐花廣場、環湖生態池等,環境清幽。
「鴉片菸潭」位於大坑缺溪與鎮鏞路轉彎處,因河水流速差異而形成較深的水潭。據說以前有個地方旺族後代,因染上鴉片菸癮,導致敗光家產,最後到此投潭自盡,地方為了警惕世人不要吸毒,於是把這片水潭稱作「鴉片菸潭」。
大坑缺石駁生態園區,因旁邊有大坑缺溪而得名,所謂「石駁」是客家人早期使用的一種擋土與護坡工法,先民以在地石材堆砌成駁坎來維護生態。公園裡有傳統客家紅磚打造的設施,附近有因視覺錯覺而產生的桃園版「水往上流」景觀。
平鎮戰祭 保台紀念公園
台灣史上最激烈的抗日戰爭「乙未戰爭」,在桃園地區曾暴發4場戰役,其中最知名的「安平鎮之役」,是規模最大的戰役,也是少數日軍未獲勝的戰役之一。為傳達客家義勇精神,當地興建有「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」,「平鎮戰祭」則列為客家12大節慶之一。
滇緬風情 異域孤軍故事
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,在平鎮興建「忠貞新村」,成為台灣第一座眷村,因眷村居民多來自滇緬金三角地區,如今已形成魅力金三角商圈,也讓平鎮的居民,從客家、閩南、眷村、原住民到新住民,交織成多元的文化。
作家柏楊在《異域》一書中,提到1953年有近7000名滇緬邊區眷屬落腳在平鎮,政府繼2012年將可考的440名泰緬邊境陣亡將士入祀忠烈祠之後,國防部又於2023年6月迎回另948名孤軍英靈返台入祀,讓孤軍遺族歷經70餘年的等待,終於得以滿願。
「異域故事館」是由緬甸華僑王根深奔走興建,秉持「不容青史盡成灰」的精神,王根深蒐集異域孤軍部隊的史料,以及孤軍在滇緬金三角莽荒叢林裡拼搏30餘年的故事,透過故事館保存「異域孤軍」的悲壯歷史。
平鎮龍岡米干節、闊時節(傈僳語「新年」之意)、雙十節街慶等,都充滿滇緬異域風情與文化特色。龍岡地區還有一座清真寺,是雲南籍伊斯蘭教徒的信仰中心。
樟樹伯公 鎮南橋福德祠
鎮南福德祠後方有棵百年老樟樹,樹高15.5公尺,樹齡有218年,為桃園市政府列管的珍貴老樹之一。鎮南福德祠為「平鎮四大伯公」之一,福德祠旁的大坑缺溪下游,有一座紅磚拱橋「鎮南橋」,是昔日居民前往楊梅的要橋。
四月望雨 台灣民謠之父
被譽為「台灣民謠之父」的鄧雨賢,1906年出生於平鎮山子頂,他畢生創作近百首歌曲,其中〈四季紅〉、〈月夜愁〉、〈望春風〉、〈雨夜花〉等四首,歌詞典雅,意境優美,旋律動人,合稱「四月望雨」。平鎮山仔頂圖書分館有鄧雨賢歷史資料室,保留鄧雨賢的資料及音樂記錄。
平鎮的行政區域輪廓宛如一隻「回首麒麟」,區公所於2015年委請雕刻家廖飛熊雕塑一尊「回首麒麟」,安置在平鎮與中壢交界的新勢公園入口。這尊銅雕腳踩琴棋書畫,相傳麟趾不踏地,以免傷害小生物,是傳說中的仁慈神獸。
陂塘生態 鴉片菸潭傳說
陂塘是桃園台地特殊的地理景觀,先民為了灌溉,早年闢建許多陂塘,平鎮至今仍保留「八角塘」、「鑊篤陂塘」、「鴉片菸潭」等陂塘,是重要的溼地景觀,其中的「八角塘」因河道曲折成八個大彎而得名,也是桃園現存陂塘中形狀最特殊的。
位於石門大圳步道旁的「鑊篤陂塘」生態公園,源自於客家話發音「Wo dǔ」,意思是鍋底,由於陂塘的外觀像一個大鍋子或大碗公而得名,近年來轉型為防災及景觀公園,園區有櫻花步道、桐花廣場、環湖生態池等,環境清幽。
「鴉片菸潭」位於大坑缺溪與鎮鏞路轉彎處,因河水流速差異而形成較深的水潭。據說以前有個地方旺族後代,因染上鴉片菸癮,導致敗光家產,最後到此投潭自盡,地方為了警惕世人不要吸毒,於是把這片水潭稱作「鴉片菸潭」。
大坑缺石駁生態園區,因旁邊有大坑缺溪而得名,所謂「石駁」是客家人早期使用的一種擋土與護坡工法,先民以在地石材堆砌成駁坎來維護生態。公園裡有傳統客家紅磚打造的設施,附近有因視覺錯覺而產生的桃園版「水往上流」景觀。
平鎮戰祭 保台紀念公園
台灣史上最激烈的抗日戰爭「乙未戰爭」,在桃園地區曾暴發4場戰役,其中最知名的「安平鎮之役」,是規模最大的戰役,也是少數日軍未獲勝的戰役之一。為傳達客家義勇精神,當地興建有「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」,「平鎮戰祭」則列為客家12大節慶之一。
滇緬風情 異域孤軍故事
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,在平鎮興建「忠貞新村」,成為台灣第一座眷村,因眷村居民多來自滇緬金三角地區,如今已形成魅力金三角商圈,也讓平鎮的居民,從客家、閩南、眷村、原住民到新住民,交織成多元的文化。
作家柏楊在《異域》一書中,提到1953年有近7000名滇緬邊區眷屬落腳在平鎮,政府繼2012年將可考的440名泰緬邊境陣亡將士入祀忠烈祠之後,國防部又於2023年6月迎回另948名孤軍英靈返台入祀,讓孤軍遺族歷經70餘年的等待,終於得以滿願。
「異域故事館」是由緬甸華僑王根深奔走興建,秉持「不容青史盡成灰」的精神,王根深蒐集異域孤軍部隊的史料,以及孤軍在滇緬金三角莽荒叢林裡拼搏30餘年的故事,透過故事館保存「異域孤軍」的悲壯歷史。
平鎮龍岡米干節、闊時節(傈僳語「新年」之意)、雙十節街慶等,都充滿滇緬異域風情與文化特色。龍岡地區還有一座清真寺,是雲南籍伊斯蘭教徒的信仰中心。
樟樹伯公 鎮南橋福德祠
鎮南福德祠後方有棵百年老樟樹,樹高15.5公尺,樹齡有218年,為桃園市政府列管的珍貴老樹之一。鎮南福德祠為「平鎮四大伯公」之一,福德祠旁的大坑缺溪下游,有一座紅磚拱橋「鎮南橋」,是昔日居民前往楊梅的要橋。
四月望雨 台灣民謠之父
被譽為「台灣民謠之父」的鄧雨賢,1906年出生於平鎮山子頂,他畢生創作近百首歌曲,其中〈四季紅〉、〈月夜愁〉、〈望春風〉、〈雨夜花〉等四首,歌詞典雅,意境優美,旋律動人,合稱「四月望雨」。平鎮山仔頂圖書分館有鄧雨賢歷史資料室,保留鄧雨賢的資料及音樂記錄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